另外,課堂上有提到大數據,之前在修資料探勘時有學習一些之方面的資訊,就我個人的認知而言,我認為大數據可以說有點類似"古早人的經驗",以前常常會聽一些長輩說:西北雨 落不過田埂之類的話,我認為這其實就是大數據的雛形,以前人沒有電腦,憑著多年來的經驗來判斷和預測天氣,找出其中的規律,但這需要花長時間觀察,而且還容易因人的思維能力有所限制而造成有些資訊無法察覺到,現在有了電腦,便可以將大量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比對,進而觀察出隱藏在資料裡面的關聯性(像老師提到的尿布和啤酒),找出未來發展的趨勢,如今已經有許多公司因為善用這項技術而獲利的實例,我相信像facebook、google這些擁有膨大客戶的公司一定也將我們的一些個人資料進行分析評估,找出我們的興趣所在和未來可能的行為模式,這對他們公司來說無疑是個精益求精的政策。
此外,老師有提到平時要自己閱讀一些資訊新聞來增加自己的知識,iThome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網站,可惜好像沒有出手機板,不然閒暇之餘就可以隨時閱讀,最近有閱讀到像是物聯網已經成為未來許多企業的新寵,而不是大數據,因為企業在這項技術上已經遇到無法克服的瓶頸,而數位商業(digital business)將成為企業注視的核心要素,穿戴式裝置和語音辨識將會持續發燒,更多與之相關的系列產品將會一一出現,政府和業界逐漸將超過30%的軟體以開源的方式釋出,像Openstack 和Docker等等...,說真的,它的內容都不多,寫的也很白話,但裡面有很多詞彙我覺得還不是很了解,都要一個一個去查它背後主要的意思,剛是一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就有許多資料值得去仔細搜尋,一來可以知道未來企業重視的項目和一些營運方面的運作方式,二來可以知道科技發展的動向及其創新或是困境,可以說是一舉數得啊。
最後,關於老師要我們搜尋有關可協同、web、free的工作平台,我認為以目前許多科目都是以小組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的情況下,這些工作平台確實是我們的好幫手,就我個人而言,我常常與同學一起用Google Drive的文件、簡報共同工作項目進行編輯,我覺得它非常好用,既是免費的又可以同步編輯,而且編輯功能也都蠻齊全的,蠻適合現在我們的小組工作,但它的好用僅限於小型工作,也就是工作量不會太多,結構不會太複雜,主題明確的工作,一旦遇上大中型的工作那它的功能就會出現不足,舉個例子,專案管理有一項工作分項架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他將一項專案按功能和關聯性明確的細分成多項樹狀結構,如果用google的方式的話只適合完成樹狀圖中的其中一項,而且就算用google完成了樹狀圖中的每一小項,google也沒辦法將這些小項有條理地用樹狀圖顯示出來,這是我覺得可惜的地方,但因為到目前為止接到的任務還是小型工作量的較多,所以目前還是比較常用google。
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到線上有許多免費的工具可以使用,那時候我心裡就產生一些矛盾的疑問,大一到大三修課時聽過不少關於資安的議題和例子,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免費的最貴",究竟那些公司為何要提供那麼多免費的工具給我們使用呢?到目前為止這些大公司也出現過許多洩漏個資或系統出包的例子,而且都沒給消費者一個合理的解釋,而隨著時間流逝我們也就漸漸淡忘了,會不會哪天我們也會有同樣的遭遇呢?在大一的時候我剛買一台筆電,那時常常會大膽嘗試使用免費的工具,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螢幕上的視訊攝影機竟然自己打開,一開始還以為是不小心按到,但後來它卻常常自己啟動,那時我才警覺有可能電腦被駭了,於是乾脆把鏡頭貼起來封住,然後裝一堆防毒軟體,不久後我的電腦越跑越慢,資料還會自動不見(有一次不見居然還是期末交html功課的前兩天),再過一陣子就宣告不治,享年一歲,從此以後我在網路上就變得很保守,常常覺得自己的資料都在被別人看,還有同學開玩笑說:複製無成本,傳輸無耗損。不看白不看,不傳白不傳,搞得我心慌慌,只敢嘗試老師推薦或者是大家有口皆碑的工具,像之前在蒐集104人力銀行的資料時,辦帳號需要身分證字號這就讓我們很猶豫,最後還是用虛擬人頭帳號解決問題,希望未來這些大公司能夠有良心一點,不要欺壓我們小老百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