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有許多事情都開始大量依靠科技,就像企業導入資訊系統一樣,而在這時候我們過去所熟知的計畫執行過程就會有問題,會有什麼問題呢?簡單說不同的環境要有不同的應變措施,過去的企業流程適合過去的環境,如果用在現代的環境就容易出現問題,有許多事情在執行方面可能已經不適用於過去的做法,或者說過去的做法跟新型的作法相比相對比較耗成本、沒有效率,因此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過去的做法它"執行流程背後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再去思考現在是否還適合繼續這麼做,還是應該重新規劃一套新的企業流程跟現代科技相互結合,這樣既能保有原本企業流程的精神,又能使過程更加有效率。
企業M化六大迷思,迷思一:買了PDA就是M化,這應該頂多只能說是E化吧,企業該E化的早就E化了,如果單純是買個3C產品就認為能M化的話就真的太天真了,M化以前百貨客服人員或是飯店主管平時都要巡大樓,如果要工作的話都要回辦公室,容易被綁住,M化後就能隨時隨地工作,這個流程就需要重新再造。
其他的迷思像是M化很單純、M化一次就可做完,或是M化一定要無線網路,M化等於抱著電腦資料到處跑,別人M化,所以我要跟進,等等,都是因為老闆沒有深入了解M化的用意,或者太過輕忽它的重要性,以為他的概念很簡單所造成的,3G網路普遍時,那時就已提出M化概念了,如果因為別人M化,自己就要M化,那也太隨波逐流了。
如果我們學校的各系要在辦公室開會,所有系所都要到,人數約30人左右,一般是用紙本當報告,但需要很多紙本,如果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台平板的話,那是否會有所改善呢?其實
回歸開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達到共識,紙本或平板只是載具,M化不是只把硬體買過來,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也只是徒增成本而已。
另外,我到現在才知道本校老師的資訊系統都是統一的,只要一組帳號密碼 ,馬上就可打分數 、報帳、得知個人薪水,這對老師來說未免也太不安全了吧,當初設計的時候似乎沒有想到對後端的workflow所造成的影響。
提供資訊很容易,困難的是要提供一整套流程,從目前環境流程中發現不合理性,接著在進行企業流程再造,企業流程再造通常不是IT部門發起,而是使用者抱怨後才開始改革,而我們要有技術背景和BPR的能力,才能將一切做到主顧皆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